《追光万里》:一次珍贵的电影史影像的书写,突破了纪录片的想象边界

2023-07-27
0

一部讲述电影的电影《追光万里》正在热映中。


影片以日记、书信、私人收藏等史料为基础,从95岁仍活跃于表演舞台的好莱坞电影艺术家卢燕的视角,呈现黎民伟、黄柳霜、蔡楚生、李小龙等多位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对民族大义的凛然。以他们的人生事迹串起了中国电影从起步到不断发展的漫漫长路,同时也彰显华人为世界电影发展所做出的的伟大贡献,有力地传播了中国文化精神。


作为一部少有的呈现电影史的电影,《追光万里》得到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热烈讨论:《追光万里》可称之为“元电影”,以创新的艺术手法,不仅成功地将不为人知的电影史呈现给今天的观众,同时也为未来留下来今天的电影史。


此前,《追光万里》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著名学者和制作人围绕《追光万里》进行了以“电影史的影像书写”“纪录片的想象边界”为主题的学术探讨。本文摘录部分发言。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副教授陈刚:


“这部影片我们在看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亲切的感受,它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电影史影像的书写。因为电影史由于文本的缺失,其实早期电影很多都遗落了,那么我们在《追光万里》能够看到的很多影像都是非常珍贵的。这部电影纵横捭阖不仅是在历史维度,而且兼具国际视野,勾勒的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而且是在华语电影以及华裔影人的框架下,重新勾勒了中国电影史。
在中国电影117年的发展中,卢燕老师她不仅见证了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和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的辉煌,而且自己也亲历的这个中国电影就是走出去,作为一个华裔艺人到好莱坞能面对这种身份焦虑和被不断的固化的形象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被获得世界人的尊重,包括他后面对于台湾电影,对于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贡献,卢燕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历者,那这个片子选择卢燕老师作为影片的讲述者是非常恰当。


2345截图20230727115820.png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


“这部讲历史、讲电影、讲电影人的纪录电影,镜头简洁有力,画面调动流畅,音乐感强,非常‘好看’。
这是一部反映、描写电影人的电影,是华语纪录电影少有的探索创新之作,是一部向百年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人致敬的‘元电影’。我看来,电影人的艺术生命有限,但艺术精神无限,《追光万里》正是在传承华语电影人的艺术精神,也将成为电影史中的一个篇章。”


图片


《当代电影》主编《中国电影报》报社社长皇甫宜川:


“我在《追光万里》中看到了国家的面孔与人的面孔,通过再现卢燕等电影人亲历的历史场景,影片使观众身临其境了解中国电影史发展,在光影中带给观众莫大的感动。这个电影为什么会感动我,其讲述角度构成了一种真实性。卢燕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呈现出来的影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张力——真实。卢燕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辉煌,也亲历了外国电影走进中国,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程。同时,卢燕对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选择她当作讲述人非常恰当。
《追光万里》还具当代性。电影里表达的现象,在今天仍在激烈的发生着,如种族歧视愈演愈烈。《追光万里》通过艺术创作反应出来的思想,是符合人类情感,符合对艺术的判断,也就是为什么放在今天仍会被它所感动。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像认知与发展研创中心主任王宜文:


“《追光万里》是一部不疏离于观众的优质纪录电影,能够兼具真实性与戏剧性。它比大部分剧情片更好看,也更难拍,它的起承转合难度绝对超过叙事电影能做。电影史的史料在这个电影里都“活了”,能够让大多数甚至是对电影史没有了解的观众看下去,而且被感动,这个纪录片是有温度、有情感的。
其次,《追光万里》虽然说的是中国电影史,但它不是把中国电影放在自家,而是借助卢燕,建立了一个国际空间、维度,把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到世界维度里,有益于国际之间的电影史学研究交流。


图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


“其实电影的起步就是从纪录开始的,但是它越来越多的,最后是走向了梦工厂,因为在二三十年代不断的战争背景下,人们需要梦,那个时代需要梦,但是在百年之后,我们已经有无数的梦在现实中实现了,而且我们有无数的可能性去看到更多的,甚至在虚拟的生活中去生活。今天的新媒体、互联网创造了太多虚拟空间,这个时候纪实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有更真切,更内在的,更深刻的心理诉求。纪录电影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实的追求,而《追光万里》最大的闪光之处便是带给观众一个充满真实的历史世界。
同时,这部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很大的档案价值。真实再现电影史、专业且具创新的突破和呈现,对于学者的深入介入是非常有益的,是一个研究的范本。
它不仅仅是让热爱电影的人看、从事电影专业的人看,对于大众来讲,这个片子也是有很好的一个教育作用。影片里不仅仅是电影人在追光,也是告诉年轻人、大众、后世什么是光,这个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个九十六岁的人,都还在路上,还在行走。生命不仅仅是漂亮,而是一种精彩,有质量,而且它不断的在发光,而我们都在感染着,沐浴着这束光。


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


“这部关于电影史的电影,但不仅仅是把电影历史片段,电影人的过往汇集在光影之中,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回望电影史,呈现了今天的我们对于电影的思考。
不仅成功地将不为人知的电影史呈现给了今天的观众,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今天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通过影像来对电影的历史进行再电影化、再媒介化的过程,是突破过往纪录片的一次创新。
我们要用影像的方式挖掘那些大众文化中最值得留下的那些文化的内容,《追光万里》是一个应该被肯定和重视的一个文化产品。”


图片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纪录片制作人陈宏:


“我认为,《追光万里》创造了当下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高度、纪实美学的新标杆,达到了一个完美的程度。从纪录片的叙事边界、虚实边界、思想边界三个角度分析来看,《追光万里》的叙事线索的处理和应用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叙事的边界:早期电影发展历程是影片的主线索,卢燕作为叙事者是一种表象、风格符号性质的结构性线索,当时社会背景、世界局势、文明概况是隐秘性的线索,三条线索的交织处理得行云流水。
虚实的边界:真实是纪录片的边界,非虚构的手法处理得很真实。
思想的边界:《追光万里》是以电影资料为内容的、当代现实主义的纪录片,而最大的主题是:人间至爱,包含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爱的万里追寻。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


“我认为这部影片超出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它不光是讲述电影人往事和电影史的一个影片,更多的是关于生命如何成长。从黎民伟、黄柳霜、卢燕等电影人的事迹中,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顽强生命力,是感人且震撼的。
《追光万里》是纪录电影的一次重要突破,影片中既有既有纪录片人的精神,也有电影人的想象力;既有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有电影感的描述。



“我觉得这么好电影,希望它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
“追光万里,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热爱电影的人要追光百年的一件大事”
“新时代、新纪实、新标杆,《追光万里》是当下纪录片的新风向标”
......
研讨会最后,专家们用一句话给予了《追光万里》高度评价。